追寻先辈足迹,感悟“向北”精神——学院举办《先生向北》读书分享会

作者:时间:2025-01-15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奉献精神,增强文化自信,110日,学院于201会议室举办了《先生向北》读书分享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沈广会主持,学院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各系主任及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先生向北》一书用特殊的叙事手法,以张伯驹、潘素夫妇北上为核心,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东北人文历史画卷,追忆了当年老一辈知识分子“向北、行北、择北、守北、兴北”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活动伊始,沈广会书记率先分享读书心得。他介绍了《先生向北》的主要内容与精彩情节,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该书对思想和心灵的触动,引发了现场师生代表的共鸣。

学院党委书记 沈广会:

《先生向北》一书描绘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批批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北上投身革命和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展现出先生们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骨,让我们感受到先生们乐观生活的执着和坚守,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当代的农业高校工作者,我们要弘扬先生们的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学校事业;弘扬先生们的求实精神,在求真务实之中推动事业的发展;弘扬先生们的教育家精神,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立足本职岗位一以贯之地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吉林全面振兴,为学校发展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

学院院长 赵曦阳:

读《先生向北》一书,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书中描绘的先生们,怀揣对事业的赤诚,无畏艰难奔赴北方。他们在荒芜中播撒绿色希望,于艰苦里探寻科学真理。这些先生们是我们每个人前行路上的光辉榜样,他们展现的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正是学院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受此激励,我深感责任重大,定要带领全院师生传承先生风骨,在科研教学上不断深耕,落实育人举措,为林草事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学院副院长 徐博:

阅读《先生向北》,深感先辈之坚毅与担当。书中先生们在艰难时世,毅然北上投身教育,以渊博学识与高尚品德,为民族培育希望之苗。他们于困境中坚守学术初心,用智慧和爱心点亮学生前行之路,其精神令人动容。身为高校教师,我们当以先辈为楷模,在安稳的今日,更应精研学术、深耕课堂,用知识的力量塑造学生灵魂。我们要传承先生们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胸怀天下、肩负使命,为教育事业奉献心力,续写教育华章,让育人之光永不熄灭。

学院副院长 赵春莉:

阅读此书,我深受触动。书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先生扎根东北,无畏艰苦,他们的精神促进着东北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指引方向。他们的坚守与担当,正是学院发展所需的精神内核。先生之风,是爱国之风、教育之风、传承之风,这让我意识到,在推动学院进步的征程中,要着重传承这种精神,激励师生勇攀科研高峰。未来,我会以先生们为楷模,优化学院管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学院党委副书记 邓鹏飞:

最近拜读了鲍盛华先生的《先生向北》一书,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先贤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抱负,同时还有领导者们“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的智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又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我将坚持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学生,为青年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成长平台,引导其厚植家国情怀、牢记“国之大者”、努力求实创新,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我自己也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养育我的这片热土上,努力工作,心系家乡,励志图强,共谱华章。

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 曲同宝:

《先生向北》一书中展现了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吕振羽、于省吾、张松如等一批文化名人,在吉林省领导干部匡亚明、宋振庭等人的引荐下,不计得失、不畏严寒来到东北,积极投身吉林建设的感人事迹。先生们的伟大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就如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学习先生的奉献、先生的坚守、先生的风骨,并将这些传授给学生们,真正做好“立德树人”。

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 才燕:

提起先生,我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开启民智、堪称“大师”的先生。然而,所谓“大师”,总让我们心生“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的慨叹!《先生向北》一书中着墨最多者当属名士张伯驹。1961年,张伯驹偕夫人潘素应宋振庭邀请到长春,成立“春游社”,捐赠超60件藏品。今年是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愿其“永存吾土”之文物传之万代。先生们的筚路蓝缕之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记住的不仅先生的称谓,更是一种风骨、一种境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孙思琦:

《先生向北》记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文化、科学、教育界精英毅然北上,为东北文化繁荣做出贡献的故事。其中,张伯驹与潘素夫妇在政治动荡中的互相扶持与坚守,以及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尤为动人。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先生们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在教育的路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品质。

草学系主任 尚红梅:

书中讲述的诸位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初心的故事让我很受触动。先生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毅然北上,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希望,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和无畏担当。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执着坚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传承那份对理想信念的笃定与追求,先生们以行动诠释的担当和使命,跨越岁月,如黄钟大吕般叩问我的心灵,激励着我对教育和理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风景园林系主任 周旭丹:

《先生向北》是一部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作品,阅读之后,我深感震撼与启发。此书以张伯驹、潘素夫妇北上为线索,勾勒出1945-1965年东北文脉崛起的历程,刻画的20余位历史人物故事让我深受感动。阅读后,我对先生们敬意顿生,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认知。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在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东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书中所传达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院教师代表 孟凡娟:

“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风骨、一种境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行业的先生们聚拢于东北这片沃土,荟萃人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改吉林风貌,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作者不仅仅呈现了一段历史,更通过这些先生们的事迹和精神,揭示了文化的力量和学术的价值。读完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思考当今时代,加深了作为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责任和使命。

学院教师代表 韩锐: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这些投身北方教育事业先生们的故事让我收获了诸多的感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伯驹与潘素夫妇,张先生出身显赫,原本可在京城安享富贵,然而,当吉林发出邀请,他便毫不犹豫地携夫人潘素奔赴东北,并且将很多珍贵文物慷慨捐赠,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决心与勇气。如张伯驹等这些北上先生们的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由他所拥有的财物决定的,而在于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远离家乡一路求学来到吉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积极探索教育之法、追求奉献之道、贡献毕生之学,为东北全面振兴努力奋斗。

学院团委书记 冷雪冰:

《先生向北》以张伯驹、潘素夫妇北上吉林为引子和线索,记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一大批文艺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思想界的精英奔赴东北的故事。先生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更让我感受到这样一份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的重量。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当以先辈为榜样,传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在此向先生们致敬。

学院辅导员 刘岩:

阅读《先生向北》后,我深感教育之力量与责任。书中先生们矢志报国、为国育才的人生选择深深触动我的内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扎根专业,像前辈们一样不畏艰难,深入自然。我要将先生们的探索精神融入日常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同时,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林草人才贡献力量。

学院辅导员 孙卿:

《先生向北》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对当代的青年有着深刻的启示。书中,“先生们”赴东北支援建设,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我。如王庆淮先生,他放弃城市声誉地位,北上为学生传授先进绘画知识,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创作,为东北艺术教育贡献之重大。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品格与责任感。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找到人生方向,鼓励学生以先生们为榜样,用知识和智慧去改变世界,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的真谛。

学院研究生代表 王佳馨:

《先生向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历史背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回顾历史,来自不同行业的杰出人士汇聚于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才能,改变了吉林的面貌,为这片黑土地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先生向北》让我更加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同时,此书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也让我思考了作为现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学院研究生代表 陈爽:

阅读《先生向北》,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上世纪知识分子北上的壮丽历程。书中,先生们怀揣理想,不畏艰难,毅然选择北上,他们的家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的故事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与文化的力量都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应传承和发扬先生们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院研究生代表 金添:

《先生向北》这部作品让我对东北文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所描述的于省吾、宋振庭、吕振羽等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东北文脉的发展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文中张伯驹先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展现了他对教育的一丝不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东北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如有机会,我也会努力留在东北,留在吉林,为吉林发展贡献力量。

学院研究生代表 王诗卓:

作为一名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先生向北》带给我的触动尤为深刻。这本书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叙事方式,再现了知识分子在北方这片热土上不畏艰难、传承文化的精神。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求学的这片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这本书中的故事交相辉映。《先生向北》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术之北”的含义,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继承前辈的学术精神,还要努力为家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会议最后,沈广会书记对学院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他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先生们的事迹与精神,立足岗位,努力成为教育工作的“大先生”,成为学术研究的领头人,成为追逐梦想的赶路人。

本次分享会的举办,不仅是一次深入的学习交流,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学院师生、党员们将传承和发扬“向北”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行动,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东北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吉林农业大学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