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植树节期间,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好好学习》栏目对学院院长赵曦阳教授进行采访,并以“守护绿色家园 共建生态吉林”为题,于3月15日进行报道。
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好好学习》
本周六17:30播出《守护绿色家园 共建生态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曦阳 教授(左)接受《好好学习》主持人 芳凝 采访。

芳凝:每年 3 月 12 日是植树节。在大众认知中,植树节似乎只是简单地种下一棵树。然而,从专业视角来看,植树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植树节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什么?具体到吉林省,植树造林在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方面,又发挥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赵曦阳:植树节并非仅仅是种下一棵树,它更代表着一种对环境的尊重与爱护,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从生态意义来看:第一,树木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木的根系能够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而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第二,树木具备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害气体等,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改善空气质量。第三,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大面积的树木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使气候更为宜人。从社会意义来讲,植树节为人们提供了参与环保行动的契机,让大家亲身体验植树造林的过程,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与责任感,激发全社会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热情;同时,植树节为人们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
吉林省林地面积 882.98 万公顷,形成了 “东林、中农、西草” 的重要格局。在东部山区,长白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阻挡作用。中部农田更需要林木的呵护,所栽植的农田防护网,可以有效阻止风沙,保护庄稼不被破坏。在西部草原和沙地,林木更能有效地阻止风沙的侵蚀,保护我们的农田和城市。因此,植树造林在调节吉林省区域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芳凝:从长远来看,您认为吉林省在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方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赵曦阳:“路漫漫其修远兮”,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持续发力。例如:在植树造林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适当增加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的种植比例,改变一些地区树种单一的现状,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森林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提升造林质量方面,加强造林技术指导和监管,确保造林过程中的苗木质量、栽植技术、抚育管理等环节符合标准。另外,要推进科技造林,开展植树造林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和模式,如无人机造林、精准造林技术等,提高造林的效率和精准度。
在生态保护方面,除了森林管护外,还有湿地、草原等,首先我们要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次要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制度,防止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再次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最后,要提升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的精度和频率,让生态保护落到实处,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